2022年8月3日 星期三

傲慢與偏見

 一位非常愛到處買咖啡豆的朋友來拜訪我,跟我說這次手一滑買了一包日本咖啡店的豆子要我試試。由於我們彼此的喜好不同,說難聽一點,在這麼多他帶來的咖啡我從來沒有喜歡的,又是日本來的豆子,以至於在沖煮之前,不看好的心居多。

這裏所謂「又是日本來的豆子」是因為我本身開店、烘焙咖啡的風格屬於北歐取向,就跟家具家飾一樣,是簡單為主的核心概念,是一種完全跟日本咖啡背道而馳的風格。就烘豆操作上來說,北歐相當的簡單/日本相當的複雜;就烘焙時間上來說,北歐快(8-10分鐘說快也不快)/日本慢(15-18分鐘真的超級久);就烘焙度來說,北歐淺(咖啡磨粉色值大致介於Agt 85-95/日本深(粉色大致在60以下吧),綜上所述,豆子內外熟度差異,北歐內外Agt 色度差距大(15-20/日本內外差異小(5以內);因此風味上而言,北歐重風味輕口感/日本輕風味重口感。這麼詳盡的介紹就要說,日式烘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不愛的。


實際將這袋咖啡豆拿起來看,是濃濃的日式美學,白底黑字的輕薄紙袋,簡約易拆,打開後內部還有一層透明豆袋盛裝咖啡豆。朋友說,這是中焙。我有點好奇,也很懷疑朋友所說的(是不是懷疑朋友的專業度很難講)。印象中日本豆都是「深煎」啊,不知「中煎」是怎麼樣的感覺。開始有一點好奇中焙是什麼樣的面貌呢?也開始好奇中焙是什麼樣的味道?


磨豆前稍微回想一下刻板中的日式烘焙的沖法,把磨豆機調成非常粗的研磨刻度(大富士8號),沖一個相當濃的比例(1:8),好整以暇的沖完,斟了幾小杯給在吧台的朋友,自己喝了一口,當鼻子以及舌頭將香氣及口中的觸感回傳大腦後,大腦轉著讀取的圈圈消化這從未出現過的電子訊號。

朋友望著我並不說話,默默的注意我的答案。我說:這咖啡也太讚了吧。朋友如同看到溝田安二郎拍了手(將太的壽司裡的評審),放心的呼了一口氣。這咖啡跟我懂咖啡後認知的感覺完全不同,幾乎沒有花果風味,也就是完全捨棄酵素作用的產物(淺焙花果風味的階段)捨棄了我最在意的部分,代替的是持續的奶油、堅果的焦糖反應產物,也給予舌頭滑相當順的觸感,幾乎沒有苦韻。

陸續又壓了Espresso 、拿鐵,如預料般的更為展現這咖啡的優異特色,原本以為濃縮會太淡而被奶味壓過,沒想到跟牛奶搭配的天衣無縫,與牛奶結合成另一種味道了。沒幾下就用完了這包豆子,回想每次買別人家的豆子回來試喝幾乎沒有喝完過,甚至不會測試超過2次,喝一次就丟的就不用說了。我看著豆袋上的編號是「2」,朋友說還有「1」和「3」,分別是深焙與淺焙,我立刻請他再幫我訂一套全餐。同時我開始去思考這種烘焙方式的可能性。


為求慎重,避免偏見影響我,我去翻離垃圾桶第三遠-多年前購買的日式烘焙書籍,看著日本各名店各家截然不同的烘焙操控方式,風門從烘豆開始到結束似乎需要調來調去(我原本是從頭到尾全開),火力從頭到尾調來調去(我原本是漸弱),時間介於15-18分鐘(我原本是8-9分鐘),看完得到一個結論-我不打算用日式烘法了,我來發明一個北歐日式烘法,突然想到「惡棍特工」裡面有一章叫做「巴黎德國之夜」。


《試烘》

我這個北歐日式烘法呢,其實相當的簡單,「簡單」其實就是北歐流的核心思維,首先入豆溫從原本的290度降為230度;接著火力起始值從170降為110,結尾火力從100降為70,希望總烘焙時間可以從8分增至15分。這些配置想好了以後決定用肯亞來測,這時想起以前練習烘淺焙咖啡,二話不說必然是水洗耶加雪菲,水洗耶加就像練習淺焙的烘豆試紙,是不是烘的太淺未發展、是不是烘的太深甜度不見了、是不是烘的剛剛好,柑橘香配上甜蜜的感覺,完全可以測出烘焙的手法;而中焙以上的烘豆測試則應該會是肯亞,進入中深焙領域後脆弱的花果香酵素消耗掉了,但應該消耗不了肯亞所蘊含深度的芳香因子,類似於黑醋栗系統的風味。

實際烘焙狀況跟想的不太一樣,烘到接近2爆(接觸2爆起鍋)死拖活拖大概只用了12分半(此時我也才發現自己的烘豆表時間欄位最多只到12分鐘),事後發現是風門依舊全開熱傳導的太好了導致時間慢不下來, 烘焙後的agtron粉色五十多,的確是中焙,內外色差也降到了10以內,沖煮喝起來是濃郁的奶油巧克力韻,尾端仍舊發散著黑醋栗的風味,雖然不似「2」號的「平坦風味」,還是活潑了些,但我相當的滿意,這簡直就是老少咸宜的咖啡啊,直接上菜單上豆架,並且都介紹怕酸的客人全都喝這個肯亞,這時才發現我根本沒有中深焙用的豆袋(就是有單向透氣閥的袋子),過一、二週後豆袋肯定會爆炸。


雖然並沒有將烘焙時間拉長到15分鐘以上,但我非常滿意這次的測試,於是乎想繼續測試這種烘焙方式的淺焙和深焙,以及其他適合的豆種。


過了幾週,朋友幫我取得了「1」、「2」、「3」全餐又來了店裡。我立即開始對各種焙度進行測試。朋友關切的詢問結果,我說,其實1號黑的發油的超深焙我不太喜歡,3號的淺焙我也不太喜歡甚至覺得有些失敗,當初如果我先喝到的是1號深焙的話,其實也不會勾起想自己測試的心,若是喝到了3號,只怕會繼續對日本咖啡扣分,一切都是機緣啊。

我跟朋友說在今天之前,其實我測試了不同的豆子,也測試了不同的焙度,大部分的都不滿意,丟了。朋友認為相當的可惜,但其實烘5-6種中有ㄧ種成功,機率已經很高了,可以深入的了解一下新的烘焙方法,成功固然很好,失敗的鍋次其實更重要啊。


即日起,豆架都會保留一席北歐日式中深焙的位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