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Guest和Barista頭上的圈圈

Guest
望著桌上的一杯咖啡,單品。
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期待這深色玉液帶來的驚喜。

Barista
咖啡師遠觀著客人,觀察著他的反應。
也許並非在客人正入口時,但有空檔又不會明顯的被發現時,試著揣摩客人的感受。

Guest
試想方才的ㄧ小段時光,
我並不是路過而進來,畢竟咖啡店的外觀頗令人得花點心思想想,
有氛圍的空間+黃色燈光點綴,坐落著若有所思的客人,至於咖啡師恐怕是個有自己想法的人,也許不好相處,話並不多。可能還有許多潛在原因讓我無法路過而入。
我是特別準備好要來喝的,不是來吃蛋糕、不是來上網、不是來踢館,but 來喝杯咖啡的。

Barista
咖啡師恭敬送上冰水,聽著客人的選擇,輕聲答覆表示了解,聲波傳入客人耳際後,隨即消失在背景音樂中。
咖啡師回到吧台,找尋著客人點的瓜地馬拉咖啡,秤好克數、鋪好濾紙、磨完粉,細心地開始沖這杯咖啡。店裏的研磨政策設定在中度,不是太粗也不是太細,沖煮比例設定在1:16。

Guest
咖啡店的門並不是透明的,是實心木門,看不出到底有沒有營業,再次確認了營業時間後,終於放心推門而入。開門後,輕柔的音樂,咖啡的香味,交談的客人聲,鵝黃的光,頗具韻味的吧台,各式咖啡器具,ㄧ併被我吸收,選了個靠窗位置坐,跟咖啡師要了豆單,大約十來種豆子,

Barista
劃叉的是沒有的。

Guest
不去看劃叉的,最後我的眼光落在瓜地馬拉的一支莊園豆,名字是西班牙文,並無中文標示,於是問了咖啡師,這是⋯?

Barista
**莊園。

Guest
喔。心想原來如此,看原文還以為是某支私藏的豆子。那麼就喝這個吧。
點完後,坐在位置上觀察一下店裏的設置,看到唱片區,放著23十張唱片,發現幾乎沒有一張認得,不是搖滾,也不是電子,不是古典,也不是饒舌,大概是New Age,或情境音樂吧。旁邊則是書籍區,這區就有熟悉的書了,因為大部分是咖啡書。

Barista
終於,咖啡師沖完了一壺,本店的政策是以一小壺出杯,另外以50西西做冰鎮。以簡約的木盤端上,附著溫好的杯子
咖啡師在吧台裏觀察著這位客人,渴望本店的專業和努力,得以受到回饋。
邊觀察者客人,邊收收吧台,把沖完的濾杯洗完擦乾,把水槽的杯子一併洗乾淨,擦乾,檢查檢查,擦乾放回杯架,再抬頭看看剛剛點單品的客人,他正把壺裏剩下的咖啡全部倒進杯裏。於是咖啡師坐下來,翻翻書,正在看一本關於台灣野生蘭花的圖鑑。
過不久,突然發現自己關心的那位客人站在吧台前,

Guest
我想結帳,多少錢?

Barista
咖啡師說了價錢,一邊找錢眼睛餘光看了一下客人的座位,發現杯子裏的咖啡並沒有喝完。心中頗有疑問,但看客人似乎並無找碴的意思,也就沒多問,目送他推門離開。

Guest
望著桌上的一杯咖啡,是瓜地馬拉的單品。
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期待這深色玉液帶來的驚喜。
心裏暗詂,通常瓜地馬拉屬中深焙的豆子,應該會喝到焦糖味濃、堅果類氣息的味道,當然某些特殊的豆子淺焙也不錯,不過機率不高就是了。
沒想到入口先感受到的卻是自己討厭的濾紙味,也許部分人並不在意濾紙的味道,不妙的是本人大大在意。這濾紙味其來有自,這個世界上,手沖有兩種,一種是會先將濾紙打溼的,另一種則不是,問我的話,可以接受酵素漂白濾紙的不打溼派,以及原色濾紙的打溼派,原因簡單,我不愛喝到濾紙味。
待自己通過濾紙味的迷霧,卻發現這個瓜地馬拉豆中段焦糖味及香氣不夠,但前段並無花果香支撐。待降溫再喝,發現無太大變化。看到旁邊用心承裝的小杯冰鎮處理,心中苦笑,恐怕這樣的焙度,冰鎮後風味更淺,喝完果真如此。
喝來喝去,發現竟然喝不完,心中不禁聯想,到底多少份量的一杯咖啡才會剛剛好呢?
在結帳同時,看著咖啡師,心想:我沒把咖啡喝完不知道他會怎麼想,其實心裏批評這麼多,並無故意留給他看的目的,喝不完的原因實在是份量太多啦。

要自己沖一杯咖啡很難,通常學會者會有強烈的成就感。要沖一杯咖啡端給不認識的客人喝,並且希望他滿意下次還想再來,是難上加難,若是自家烘焙,要自己選擇咖啡豆,本於自己的經歷,選擇國家、產區、莊園、處理法,判斷烘焙技法,判斷烘焙度,判斷熟成的時間以及相對應的沖煮水溫及研磨度,適合的手沖壺,可以的話最好懂水質、TDS、能懂得選用適合咖啡豆特性的杯子,材質、杯型更妙,這一切端賴咖啡師的素養,簡單便宜的咖啡亦有慎重的沖煮及烘焙方法。深焙的豆子更難展現特殊之處。淺焙昂貴的豆子亦有可能打爛一手好牌。
總之就是要用心判斷。

Barista
那個咖啡師突然耳朵癢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