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沖雖稱不上最方便的喝咖啡方法(法國壓更方便),但也夠方便了,通常自己有喝咖啡習慣的人必定要會使用的了。而從各式書本上的教法,交集最多的大致是咖啡豆以中細研磨(小飛馬的話3.5度),撲平在濾紙(或法藍絨)裡,以細口壺盛滿88-92度的水先在粉層中心點往外畫圈細細地澆,以濕潤粉層為目的,看到濾紙(或法藍絨)底部因飽和而滴落幾滴後斷水,此為悶蒸階段,此階段進行30秒後,開始第一次澆水,澆30秒後,靜止讓它萃取30秒,接著重複著此一行為直到萃取到足夠的份量,全程大約1分半到2分鐘,以上為我第一次自己手沖by the book的行為,剛開始還手忙腳亂的,但其實熟悉以後大致也就適應這些程序了,也不一定要死守著計時器,悶蒸階段也可觀察水與粉的交互作用,而各專家也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說等膨脹到極點粉層破了進行第二階段、有人說悶蒸完後的澆水萃取不能讓水流完(不能看見粉層),其實各有各的看法,喝了這麼多方法手沖的咖啡也都很好喝,不過大致深焙豆水溫可以低一點避免萃取過度、淺焙豆水溫可以高一點抑制酸味就是了。上次遇見美國"樹墩城"咖啡師以Chemex手沖,大致除了悶蒸的步驟外,其餘澆法隨性之至,沖完亦得一杯可口咖啡。
|
樹墩城咖啡師隨興手沖Chemex |
而手沖冰鎮單品則就有明顯的2派方法了,最先學的是以兩倍粉量萃取一倍的咖啡液另兌一杯咖啡份量的冰塊中和,另一派是照常份量手沖,沖完後隔水急速冷卻;雖然2派似乎皆有擁護者,就自己本身而言覺得前一派的味道比較好,也許濃淡度因時間關係會有變化,但是咖啡液直接接觸冰塊的方法似乎味道比較伸展的開;隔水冷卻相對有點伸展不開的感覺。
|
個人偏愛手沖冰鎮單品 |
日前在youtube上頭看見了另外一種Kono派的手沖法甚為奇怪,因此也自己試了一試,此派方法是以幾乎小水滴慢慢的滴啊滴,有點像是快速的冰滴模樣;自己用此方法來手沖盧安達的咖啡愛人,比較起原本的沖法,居然修飾了不少果酸味,而另外把紅糖味給提昇了出來,另外還有點類似冰滴式的萃取幅度增多的味道,似乎不壞。
|
以Kono水滴方式手沖頗有樂趣 |
而各手沖壺似乎也扮演著主角的吃重份量,嘴細的Kalita銅壺、或棉花罐手沖壺大致適合初學者比較好控制出水量,不過棉花罐的水柱又更細,且罐身不易保溫,適合Uni cafe的一分鐘快速沖法,不過雖然只沖一分鐘,但沖完味道還是很專業啊!嘴相對粗的田口護手沖壺、大嘴鳥、月印兔壺比較需要練習控制水量,但也較富技術面的沖煮樂趣(大嘴鳥尤其不易上手)。
|
經濟實惠的棉花罐手沖壺 |
|
怎麼可以不收藏Kalita經典銅壺 |
|
大嘴鳥手沖壺技術要很好 |
有許多咖啡館樂於手沖,也有許多咖啡館棄手沖而尊賽風,我想和手沖完的溫度較低(約75度)而賽風完的溫度較高(約80度)也許有點關係,當然啦手沖好似幫模特兒穿適合的漂亮衣服(修飾味道)、而賽風類似看模特兒的裸體(可嚐全部味道)的特性可能也是咖啡館的選項─花蓮的咖啡傳奇獨尊手沖、花蓮柏楊咖啡獨尊賽風、台北Uni cafe幾乎都是手沖、台北旅沐幾乎手沖、台北原豆空間手沖、台北咖啡意識賽風為主、港都草圖好像手沖較多、港都伊豆、季洋賽風居多、各比伊好像賽風居多、雅裴詩好像手沖為主,各咖啡館有其專注的方法。
我自己也比較喜歡手沖,而且覺得法藍絨的味道要比濾紙圓潤不少,不過為了膽固醇因素,也不能都用法藍絨,濾不掉咖啡醇。
沒頭沒尾的寫,發洩發洩,記錄記錄罷了!
|
雅裴詩咖啡獨尊Kono手沖,光爐保溫 |
|
Uni cafe Jenny姐一分鐘手沖示範 |
|
旅沐豆館手沖為主 |
|
花蓮咖啡傳奇獨尊手沖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