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老牌義式咖啡豆的賽風測試/米賽拉多羅咖啡Miscela D'Oro

有一陣子,我非常迷espresso,原因是在花蓮的柏楊咖啡店喝過一杯入口就令人震撼的Cappuccino,入口的那股爆發力至今仍難以忘懷,所以只要有朋友到花蓮一遊,我都會帶他們去嚐嚐那難忘的味道。我自己也一直想到底是什麼原因,原本以為是他們用拉霸機煮的原因,後來發現不是,歸納出最後的結果,應當是他們自己的義式咖啡豆。套了一下老闆的話,他們的blend豆種大約是以4到6種調配,其中有蘇拉維西、巴西、曼特寧、印度麥索金磚、應該還有中美洲的豆子。

於是乎,我開始著迷於店家自有的配方豆,那一陣子到那個咖啡店都點一杯espresso喝,文化各有不同,部分店家點單上並沒有espresso,僅有Cappuccino或Latte,但都不特別,聊熟了以後老闆請我喝杯espresso反而令我驚豔;有的店家喝來香酸清柔、有的強酸振盪味蕾,不過有股越來越偏向配方豆種減少,風味越往單品咖啡看齊的趨勢。這也許是受第三波咖啡文化的潮流所驅使。有一次陰錯陽差,剛好我的朋友Rick在LA的知識份子附近,於是乎死凹他把著名的黑貓義式咖啡豆帶回來嚐嚐,礙於當時並沒有espresso機器,只能以手沖一親芳澤,沒想到給我們嚐到一杯香甜中帶有巧克力風味的好咖啡,後來有機會喝espresso時(厚臉皮去Uni coffee和雅裴詩凹掌櫃老闆煮來喝)反而映象沒有手沖來的深刻,這原因也許來自於"黑貓"也算被第三波咖啡文化所影響,整體烘焙度並不深(應該介於city+-full city之間),豆種不多,而且算是新鮮烘焙的緣故。
來自美國知識份子的明星咖啡豆─黑貓義式咖啡豆
雖然咖啡口感無絕對,但我心中的一把尺起初被柏楊咖啡給影響認為espresso當如是,所以大致不太認為清柔酸香調性適合我,這就好比第一次聽巴哈的平均律是由Robert Levin的大鍵琴所演奏,以致後來聽Sviatoslav Richter的鋼琴版本就覺得味道好像差了一點。
"活的"豆子試過了,不如也來試試"死的"豆子。
瑪格莉特咖啡館裡的招牌燈
我所謂活的豆子就是新鮮烘焙的blend,賞味期間大致與單品豆豆類似介於1周到1個月,豆子在這個期間也都還有變化,而死的豆子就如同星巴克、illy、Lavazza等等,豆子烘焙好以後,為求品質穩定,在烘焙廠裡讓豆子把生命週期給跑完,以求穩定不變的口感。星巴克其實不太需要多說,因為他們不但把豆子給放死,而且還烘的過深,其中風味幾乎蕩然無存,只留下單純的巧克力味,方便調配各種花式咖啡。而illy、Lavazza.....也還沒嚐過下次有機會再表,只聽說illy的製程都是氮氣灌裝的。
我所選用的是米賽拉多羅咖啡豆Miscela D'Oro,早先就很想知道espresso的發源國義大利到底是何種口味,因為他們不受各咖啡文化潮流的影響。再者,在拜訪瑪格莉特咖啡館的時候,就被這個招牌的美麗圖騰給吸引,很像很好喝的樣子。剛拜訪完老闆,買了包招牌咖啡豆,拆封後發現其實烘焙度並沒想像中來的深(應該在full city左右)以La Pavoni拉霸機萃取espresso的口感,就是很不錯的濃、純、香,但不知哪兒不對勁,我想應該是到處喝本島各優秀咖啡館老闆的作品,把口感給養叼了吧,不太適應"死的"豆子,似乎缺乏"有生命"的口感,但是隨著每日逐漸的沖煮,發現越來越覺得可口,他雖然沒有"活的"甜味以及調皮的酸味,但是香濃的巧克力風味卻逐漸顯露出品牌的訴求,若要以經營的角度來看的話,它肯定可以提供顧客一致又穩定的口味。
應該在full city左右
今天心血來潮,來試試賽風吧,在依照萃取步驟逐步完成以後,沒想到入口的風味使人驚訝,在平衡又濃郁的body之中,帶著一股espresso所沒有的甜甜的口感,而原本就顯著的巧克力風味,仍然好端端地堅守著崗位,還蠻令人驚訝的,的確是精挑90%ARABICA咖啡豆以及10%ROBUSTA咖啡豆的平衡感兼具濃純香的好豆子。
後記:後來再去家裡附近的柏楊,點了杯Cappuccino,赫然發現爆發性的口感怎麼消失了,詢問老闆後,他說,最近配方有點變化,烘豆機也有點變化,其實我想,也許其實口感並沒有變化多少,而是我自己變了。
以賽風下粉攪拌後煮45秒
義式"死的"豆子居然香甜可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