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特寧的熟豆,對於愛好喝咖啡的朋友來說,區分為2種類型,一種是喜歡的,另一種是討厭的,這不是廢話嗎,應該說喜歡的很喜歡,討厭的很討厭,時常在詢問客人想喝什麼豆子時會聽到,什麼都好,除了曼特寧。其實某些時期的我,也屬於Anything but Mandheling...這一類的人。至於這是為什麼呢?也許就因為曼特寧的風味強烈,又屬常容易喝到藥草類風味的關係吧。而且9成有賣曼特寧的地方都屬於深焙,喝起來好像老了30歲的感覺。
其實曼特寧大致可區分2種風情,其1就是傳統深焙的老派滋味,此類要點就是表現出焦糖、梅納的後段反應,以及乾餾反應的口感,而曼特寧也非常稱職於此段風味的展現,酸質大致都裂解完畢轉換成苦甘味、酸度低,焦糖反應也讓甜度轉換成為香氣了,香氣重、口感厚實,作冰的還非常好喝。此時配上適合的巴西豆,就成為大部分人記憶裏的曼巴,不過此一時,彼一時,以前的曼巴理念也許除了口感搭以外,另外則是互補弱點,現今咖啡豆普遍精品化以後,2者以中焙來搭配則另有一番風情,此時暫且按下不表。
而另1種風情則屬於淺焙。曼特寧豆蘊含的芳香因子強烈,在淺焙甚至極淺焙的表現下,都另有一番不同的口感。蜜桃、仙草、烏梅、紅糖屬於淺焙曼特寧常有的風味展現,還記得2012年的美國知識份子著名的"黑貓",配方裡也有曼特寧,其烏梅風味就被其他配方豆稱托的非常巧妙,印象深刻。(可是2014年的喝起來就有點普通)。雖然曼特寧味大致一喝便知,但是不同的曼特寧還是有不同的感覺,(當然在此寫的都已經捨棄深焙風情了),藍湖-記得他的蜜桃酸、藍眼-記得他的仙草香、黃金曼-濫觴感、綠寶石-記得他的雪松、Wahana-記得他的亮眼酸、超級曼-記得他的全方位濃郁溫暖.....
而陳年曼特寧當然是有著物理性上的根本不同了。是帶殼豆以適當方式熟成約2年後,再去殼處理成一般生豆的曼特寧了。
試烘。
大火烘焙至1爆尾段起鍋,失重比約為85%,算淺中焙吧。
沖杯來喝,依舊是曼特寧味-苦甘、紅糖、甜感頗重、蜜桃香甜、整體柔順,餘韻持久⋯
不過,對於那絲苦味,卻是沒辦法忽視的,想是牙縫中卡著的不明物,檢查了同一日的別鍋豆子,並沒有苦味,應該不是烘豆機的油煙所致,恐怕屬於施主的自創招式─豆子本身的味道。
另起爐灶,再烘一鍋。
這鍋做大火一爆密集後段的焙度,甜感不如一爆完全的那個焙度來的強烈而難以忘懷,但苦味是完全去了⋯
沖好就有濃郁的仙草茶味
喝來也是,輕爽但濃郁。佐著蔗糖、些許檸檬、蜜桃,降溫味譜變化大。
大火烘焙至1爆尾段起鍋,失重比約為85%,算淺中焙吧。
沖杯來喝,依舊是曼特寧味-苦甘、紅糖、甜感頗重、蜜桃香甜、整體柔順,餘韻持久⋯
不過,對於那絲苦味,卻是沒辦法忽視的,想是牙縫中卡著的不明物,檢查了同一日的別鍋豆子,並沒有苦味,應該不是烘豆機的油煙所致,恐怕屬於施主的自創招式─豆子本身的味道。
另起爐灶,再烘一鍋。
這鍋做大火一爆密集後段的焙度,甜感不如一爆完全的那個焙度來的強烈而難以忘懷,但苦味是完全去了⋯
沖好就有濃郁的仙草茶味
喝來也是,輕爽但濃郁。佐著蔗糖、些許檸檬、蜜桃,降溫味譜變化大。
這代表著第一次烘焙的焦糖反應程度是剛剛好的,梅納反應也還不錯,而酸值卻裂解過了頭,也許是綠原酸過度裂解的苦,也許是別的酸造成,這種現像好像並不會發生在別種曼特寧。而第二次的烘焙,梅納反應似乎也還正常,酸值裂解出苦的問題也沒了,不過最具代表性的焦糖反應所帶來的強烈甜感仍稍嫌不足,依然甜,但不具記憶點。
下次做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