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衣索匹亞 耶加雪菲 日曬 孔加 Yirgacheffe natural "Konga Sedie"

衣索匹亞 耶加雪菲 日曬 孔加
Yirgacheffe natural "Konga Sedie"
本次的孔加是新進的,和之前偏葡萄柚口味的是不同的。風格不同,各有妙處,
開袋後生豆即有股淺淺的甜味,以大火烘至ㄧ爆開始即關火,被動焙到密集中後段起鍋,失重甚低。
手沖杯測,水溫控制稍低,比例抓在1:15,刻度適中,入口整體乾淨,但酸質清晰,代表質地不錯,不似日曬耶加刻版印象。花香、莓果系的酸轉換至桃子性質的酸,發酵味不高。
萃espresso,花香獨自脫穎而出,作為cappuccino,頗有果汁牛奶、牛奶糖的討喜味道,香氣又和牛奶結合脫杯而出,散布空氣中。








2016.2月豆單

新的:
峇里島卡拉娜日曬
90+Level Up Derer Ela德瑞艾拉/花語(2016)
衣索匹亞日曬耶加雪菲 孔加Sedie
巴西甜蜜總匯(2016)

荷芙莎水洗耶加雪菲
艾瑞嘉日曬耶加雪菲


峇里島 卡拉娜 日曬

來自峇里島的豆子還是第一次看到,當然會有種「是不是跟曼特寧系出同門」的問題,關於這一點我只能說,從頭到尾都不同。
首先這支生豆處理法是日曬處理,頭埋近生豆一聞居然有點水果香味,它是以高棚架日曬,加上翻動手法得宜,才會有宜人香氣。
大火慢烘標準淺焙測試(約9分鐘),味譜由黑糖及熱帶水果2條軸線架構,入口即有濃郁黑糖香氣及口感,緊接鳳梨及草莓果醬的水果味譜,收尾時還是籠罩著黑糖及焦糖氣息,這應該是一爆開始至起鍋階段的手法奏效,加上本支豆子的含糖量不低的關係吧。




肯亞 花后 Queen Flora Lot 125

肯亞的咖啡得天獨厚。「酸質強勁、甜感深厚」,幾乎是每支肯亞咖啡豆的最小公約數。
肯亞雖然在咖啡發源地衣索匹亞隔壁,但咖啡的傳遞卻在地球繞了一大圈才回到肯亞,算是咖啡新國。肯亞的咖啡豆似乎大多屬小農系統,出口主要透過侷促的競標時間及咖啡局的系統來出口。
本支高貴的肯亞花后 lot 125是坐飛機來的,豆貌漂亮,烘焙起來一個「乖」字形容,爆音密集、短促,代表生豆的質地很均等。
手沖測試,沖完咖啡液面油花密布,狂野的香氣自花香帶出接續而來的水果。但一向以莓果系列領軍的肯亞咖啡,在這則是由強烈的柑橘系列香氣以及莓果系列香氣分庭抗禮,先柑橘、後莓果。後面還有一個楓糖的味道接在莓果後面。
萃取espersso則像上述的情境快轉3倍,濃縮的果酸炸彈轟炸玩口腔後接著強烈甜感尾韻。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Guest和Barista頭上的圈圈

Guest
望著桌上的一杯咖啡,單品。
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期待這深色玉液帶來的驚喜。

Barista
咖啡師遠觀著客人,觀察著他的反應。
也許並非在客人正入口時,但有空檔又不會明顯的被發現時,試著揣摩客人的感受。

Guest
試想方才的ㄧ小段時光,
我並不是路過而進來,畢竟咖啡店的外觀頗令人得花點心思想想,
有氛圍的空間+黃色燈光點綴,坐落著若有所思的客人,至於咖啡師恐怕是個有自己想法的人,也許不好相處,話並不多。可能還有許多潛在原因讓我無法路過而入。
我是特別準備好要來喝的,不是來吃蛋糕、不是來上網、不是來踢館,but 來喝杯咖啡的。

Barista
咖啡師恭敬送上冰水,聽著客人的選擇,輕聲答覆表示了解,聲波傳入客人耳際後,隨即消失在背景音樂中。
咖啡師回到吧台,找尋著客人點的瓜地馬拉咖啡,秤好克數、鋪好濾紙、磨完粉,細心地開始沖這杯咖啡。店裏的研磨政策設定在中度,不是太粗也不是太細,沖煮比例設定在1:16。

Guest
咖啡店的門並不是透明的,是實心木門,看不出到底有沒有營業,再次確認了營業時間後,終於放心推門而入。開門後,輕柔的音樂,咖啡的香味,交談的客人聲,鵝黃的光,頗具韻味的吧台,各式咖啡器具,ㄧ併被我吸收,選了個靠窗位置坐,跟咖啡師要了豆單,大約十來種豆子,

Barista
劃叉的是沒有的。

Guest
不去看劃叉的,最後我的眼光落在瓜地馬拉的一支莊園豆,名字是西班牙文,並無中文標示,於是問了咖啡師,這是⋯?

Barista
**莊園。

Guest
喔。心想原來如此,看原文還以為是某支私藏的豆子。那麼就喝這個吧。
點完後,坐在位置上觀察一下店裏的設置,看到唱片區,放著23十張唱片,發現幾乎沒有一張認得,不是搖滾,也不是電子,不是古典,也不是饒舌,大概是New Age,或情境音樂吧。旁邊則是書籍區,這區就有熟悉的書了,因為大部分是咖啡書。

Barista
終於,咖啡師沖完了一壺,本店的政策是以一小壺出杯,另外以50西西做冰鎮。以簡約的木盤端上,附著溫好的杯子
咖啡師在吧台裏觀察著這位客人,渴望本店的專業和努力,得以受到回饋。
邊觀察者客人,邊收收吧台,把沖完的濾杯洗完擦乾,把水槽的杯子一併洗乾淨,擦乾,檢查檢查,擦乾放回杯架,再抬頭看看剛剛點單品的客人,他正把壺裏剩下的咖啡全部倒進杯裏。於是咖啡師坐下來,翻翻書,正在看一本關於台灣野生蘭花的圖鑑。
過不久,突然發現自己關心的那位客人站在吧台前,

Guest
我想結帳,多少錢?

Barista
咖啡師說了價錢,一邊找錢眼睛餘光看了一下客人的座位,發現杯子裏的咖啡並沒有喝完。心中頗有疑問,但看客人似乎並無找碴的意思,也就沒多問,目送他推門離開。

Guest
望著桌上的一杯咖啡,是瓜地馬拉的單品。
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期待這深色玉液帶來的驚喜。
心裏暗詂,通常瓜地馬拉屬中深焙的豆子,應該會喝到焦糖味濃、堅果類氣息的味道,當然某些特殊的豆子淺焙也不錯,不過機率不高就是了。
沒想到入口先感受到的卻是自己討厭的濾紙味,也許部分人並不在意濾紙的味道,不妙的是本人大大在意。這濾紙味其來有自,這個世界上,手沖有兩種,一種是會先將濾紙打溼的,另一種則不是,問我的話,可以接受酵素漂白濾紙的不打溼派,以及原色濾紙的打溼派,原因簡單,我不愛喝到濾紙味。
待自己通過濾紙味的迷霧,卻發現這個瓜地馬拉豆中段焦糖味及香氣不夠,但前段並無花果香支撐。待降溫再喝,發現無太大變化。看到旁邊用心承裝的小杯冰鎮處理,心中苦笑,恐怕這樣的焙度,冰鎮後風味更淺,喝完果真如此。
喝來喝去,發現竟然喝不完,心中不禁聯想,到底多少份量的一杯咖啡才會剛剛好呢?
在結帳同時,看著咖啡師,心想:我沒把咖啡喝完不知道他會怎麼想,其實心裏批評這麼多,並無故意留給他看的目的,喝不完的原因實在是份量太多啦。

要自己沖一杯咖啡很難,通常學會者會有強烈的成就感。要沖一杯咖啡端給不認識的客人喝,並且希望他滿意下次還想再來,是難上加難,若是自家烘焙,要自己選擇咖啡豆,本於自己的經歷,選擇國家、產區、莊園、處理法,判斷烘焙技法,判斷烘焙度,判斷熟成的時間以及相對應的沖煮水溫及研磨度,適合的手沖壺,可以的話最好懂水質、TDS、能懂得選用適合咖啡豆特性的杯子,材質、杯型更妙,這一切端賴咖啡師的素養,簡單便宜的咖啡亦有慎重的沖煮及烘焙方法。深焙的豆子更難展現特殊之處。淺焙昂貴的豆子亦有可能打爛一手好牌。
總之就是要用心判斷。

Barista
那個咖啡師突然耳朵癢癢的。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2015.12豆單


經典的衣索匹亞日曬耶加雪菲-Ethiopia Yirgacheffe N Aricha G1

雖然要喝豆子原味還是以水洗的最能喝的出豆子本事,也就是「素顏」的咖啡風味,但是「妝化的好」、「妝化的有韻味」也別有番風情,此處的「妝」就代表著生豆的後製,當然就包括了日曬處理法,處理得當會為生豆帶來加分的效果。
再要說到熱門的日曬耶加雪菲,恐怕台灣四處都有的專業咖啡店,豆單上都有2支以上才讓饕客喝個過癮。當然日曬耶加雪菲有等級的區別,有非常昂貴的,也有非常平民的,端賴豆子的質地和風味,大體上喝來都不大像咖啡,可能會比較像水果茶之類的飲品,要說刻板印象大致都會有濃郁的熱帶水果風情。
這支日曬耶加雪菲Aricha-艾瑞莎,算是平民等級的價格,但卻是支經典的豆子,初入門者可以試試看,饕客也可以喝喝每年份的風味差異。今年的Aricha風味非常好,入口除了花香外,有百香果與杏桃的綜合水果汁的酸甜韻味,接著些許紅色西瓜的甜感,可以嘗試看看。
半磅:400元
掛耳:40元